12 February 2012

簡。書評

這趟回台灣,在短暫而忙碌的停留裡去了三趟書店。一如以往,到了書店總是很難空手而回,便一次一本地帶書回家。挾著連續一整年遠離中文書的饑渴,在滿檔的行程中,利用搭車等車的空檔,及人靜的深夜,把三本書吞了個大概。這回選的書各有千秋,卻都相當不錯。都是值得開專文評寫,但回紐西蘭後鐵定沒時間,便趁今晚三併做一寫個大概的書評做為介紹。


葛亮《戲年》

持續幾年了,總覺得郝譽翔得獎後,好陣子沒再看見得我心的新作家。這次假期先是拿起張愛玲的散文和小說,讀著卻總覺得有些口吃。悶不過,去書店裡晃晃,晃見《戲年》這本書,封面的他寫道:「世態炎涼,實在都是在生活的細節處。...。有人負責戲,有人負責現實,人生才由此而清晰妥貼,真實有溫度。」簡短的段落,樸實的句子,卻瞧得出作者對人生觀察的細緻,及厚底子的人文藝術涵養。

《戲年》一書收錄四篇文章及一篇後記,寫的是在作者葛亮生命中鑿下痕跡的人們。〈泥人尹〉從忘年之交的角度,側寫一位泥塑家的生平。從孩子仰望的眼神裡,看命運如何捉弄這位沉靜到有些與世隔絕的尹師傅。〈英珠〉則從一張明信片開始,寫短短的西藏旅行中,遇見的藏民生活與心情。美麗的景色和鋪天蓋地的暴風雪歷歷在目,卻讓英珠的溫柔與倔強更加鮮明起來。〈威廉〉裡的威廉,是葛亮多年的朋友,但葛亮看見的他,與世人看見的他,那麼不同。葛亮的故事並沒有解答,只是淡淡地訴說著。中長篇〈戲年〉寫下三位將葛亮的生命與電影牽連起來的人們。清淡的文字輕撫著時代的皺紋,寫活了早些年代的癡情才女。到了第三個故事,筆鋒卻一轉而沾了些現代的憂鬱,並在對經典電影的朝拜中,寫就了一對都市裡的單親母子。

葛亮的文字優雅而流暢,行文如流水,讀來相當輕鬆寫意。而他的文字風格,或溫馨自然,或憂愁沉重;有時像大調一樣沉穩親切,有時卻又若小調般把人心吊得晦澀。喜歡他看人看事的那份精準老辣,再用素樸的文字去軟化那尖銳的目光。相當合我脾胃的作家,未來可以再多找他的書來看看。


楊中美《中國即將發生政變:解析政變前夜的九大關鍵人物》

作者楊中美趕在 2012 年中國第十八大會前,預測並分析了九位第五代領導人物。書中側寫了習近平、李克強、汪洋、李源潮、薄熙來、王岐山、劉亞洲、吳勝利和章沁生等人的生平、政蹟(軍蹟)、思想和未來的可能發展。書頭書尾並分析了目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局勢,並介紹了其歷史架構。這本書除了讓我對於中國當代政治家有了初步的瞭解,更因其書寫中,同時描述了前代政治家以及整個社會軍事政治的演變,因此讓我對於現代中國有了更多的瞭解。中國政客軍隊的貪腐,以及太子黨在政治經濟上的大權在握,超乎我想像;但同時,卻仍舊有好些領導人,能夠真正從人民的角度去做整體的規劃,並苦戰實戰地在短短三至五年內肅清貪污、建設地方。中國或許還需要五至十年去成長,或許真會經過一番動盪,但台灣人也不要太輕敵了。


小野《翻滾吧,台灣電影》

從侯孝賢和楊德昌後,台灣電影沉寂了十來年的時間,直到〈海角七號〉引爆國片熱潮。2011年更是有諸多電影和紀錄片大放異彩,〈翻滾吧!阿信〉、〈賽德克巴萊〉、〈那些年〉等一時蔚為話題。小野和陽光衛視合作,訪問並側寫多位電影人,包含導演、編劇和製片。從侯孝賢的電影開始,看台灣的電影如何轉變;未來在中港的資金和電影文化影響下,要如何發展出另外一片天空。電影人如何在慘淡的票房裡,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;又如何靠著一股熱情,從領輔導金拍短篇小品,轉至用紀錄片拍攝導演、被拍者和社會的相簿,以及如何引發台灣觀眾的共鳴,再次為了國片走進電影院。不敢說這本書寫得多好,畢竟我是個電影的門外漢。但就以愛看紀錄片的門外漢的眼光,我從小野此書學到了不少台灣電影的歷史,並從沒想過的觀點去思考台灣的電影。

其實《中國》和《台灣電影》兩書,都引發我一些想法。但現在夜深人睏,明兒又要打包並趕快溫習英文 (休息好久,快忘了怎麼講英文了!),想必不會有時間心情寫心得。行文就此打住,有興趣的人請直接去找這三本書來讀吧!

No comments: